Source:
圖文來源
曼哈頓的唐人街為居民和游客提供多元化的菜肴。盡管今天唐人街擁有繁榮的文化,但眾所周知的唐人街在1800年代中期就沒有如此繁華。直到1870年代,中國移民才開始大量湧入紐約,唐人街就慢慢的建立了。水手和商人是早期的華人來到紐約,他們直接抵達紐約港口並決定留下來,許多早期居民不是直接從中國而是從美國西部遷徙來,特別是在1877年舊金山反華騷亂之後。一部分人來自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時期,另一部份人則是建造洲際鐵路的施工人員。
當時對華人移民到美國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到1880年代初,唐人街已經聚集了百貨商店,洗衣店,出售紙扇和玉環的古玩店以及小餐館。不久,唐人街蔓延到了鄰近的街道,如擺也街(Bayard),伊麗莎白街(Elizabeth)和茂比利街(Mulberry)。但是隨著1882年國會通過《排華法案》,這種擴張突然停頓了下來。
唐人街最早的餐館是小型茶館和米店,主要迎合移民的需求。到1888年類似的商業非常稀少。但是很快就出現了針對華人和非華人的大型商業機構。 1897年,亞瑟港(Port Arthur)餐廳開業,這是迄今為止該市最大的中餐廳。它占據了勿街7-9號的二樓和三樓(一家名為Soy Kee&Co.的百貨公司出租一樓),並裝飾有從中國進口的柚木雕花桌椅。第二層向公眾開放,第三層是迷宮式的餐廳,專門用於私人宴會,主要用於婚禮,生日和葬禮。
曼哈頓唐人街的邊界在1882年後的80年中重為改變:大約8個街區。 1943年《馬格努森法案》廢除了《排華法案》;它允許中國移民合法進入該國,但他們擁有財產和創業的權利仍然受到限制。直到1965年的《移民和國籍法》才賦予中國公民和移民充分的權利,而唐人街又開始發展。
在1965年至2000年之間,唐人街的規模擴大到了以前的10倍,並逐漸占據了下東區的大部分地區。雖然最初是廣東移民,但在1960年代開始發生變化,六十年代末至70年代初湧入香港的移民潮,而另一批移民則更早,英國殖民地於1997年返回中國。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失利將許多曾經居住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中國移民帶到了附近地區,越南餐館很快成為唐人街的標誌,其部分人來自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曼哈頓的唐人街逐年輕和富裕化,曾經是華人的店面變成了酒吧,咖啡店和時尚餐廳。盡管如此,唐人街的原始核心仍然完好無損,並有望未來多年內都不會改變。畢竟,這是紐約市遊客量最大,最受歡迎和最具文化價值的街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