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今年清明在沒有“中氣”的閏二月,又和寒食節重合,上墳祭祖的時候大不相同,到底什麼時間去合適呢?
1、清明遇閏月
古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每15度一個,運行一周重新回到春分,為一個“回歸年”。
農曆的十二個月裏,每個月都有一節一氣,單數的叫“節氣”(簡稱節),雙數的叫“中氣”(簡稱氣),合稱節氣,每個月都以氣為主要特點。比如正月的兩個節氣是立春和雨水,立春是節,雨水是氣;二月是清明和穀雨,清明是節,
如果“節”一直後推,就會造成某個月份只有“節”而沒有“氣”,那這個月就不能獨立作為月而存在,需要設置閏月來平衡。
今年農曆二月的“節”就是清明,交節在二月十五,二月又是小進月,這就使得本屬於二月的“氣”穀雨被推到了三月初一。
這樣一來,就需要在這個沒“氣”的二月前加上一個月,沒氣的月也就成了附屬月,也就是閏月。
今年的清明處在閏二月正中望日,日為陽、月為陰,望日是月圓之日,也就是這個月裏陰鬱氣最強的日子,又處在沒有中氣的閏月裏,這種力量就更強。所以今年的日子、時間都要注意。
2、清明遇寒食
最早記錄農事的曆書《夏小正》裏說:去冬至一百五日為寒食,乃因龍忌丹陽集會,龍星亢之位,春屬東方,心為大火,懼火甚,故禁火。
簡單說就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此時星宿正值俱火之位,所以這天要禁止用火,連飯食都只能吃涼的,所以稱“寒食節”。
南朝《荊楚歲時記》裏稱: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在唐代,寒食禁火的習俗管理更嚴,有違抗而偷用火的人可能會被處以斬刑。
後來又有人把寒食禁火的習俗,和春秋名士介子推孝母拒官的故事相聯系,稱寒食不用火,以及插柳的習俗源於紀念重孝道之人。
從去年冬至之後數一百零五天,正好是清明節當天,所以今年的清明節也是寒食節。清明祭祀最重要的就是給祖先送紙錢、奉熟食祭灑等,遇上寒食禁火,所以當天不宜祭祖。
3、清明遇上巳
民間以農曆的三月初三為上巳節,事實上這個節日應該是辰月的巳日。清明是春季第三個月,也就是辰月的開端,第一個巳日就是“上巳節”。
這個節日大約在周朝以前就已經存在了,據古籍《風俗通》中載:三月上巳,於溱洧兩水之上,執簡招魂,祓除不祥。意思是說人們在辰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在水邊舉行招魂禳災儀式。在不少朝代中,上巳節都是個陰鬱之氣很強的,屬於祖先們的節日。
今年的清明節交節在丙辰月的癸巳日,這天正是辰月的第一個巳日,也就是“上巳”。
同時巳日和亥日又是重日,古籍中講:重日者,以陰陽混合於亥……巳為陽極之位,是陽中陽而陰中陰也,故曰重日。陰鬱氣最重的日子遇上重日,陰鬱之氣更重,這天凡事多注意。
今年清明節要祭祖上墳的話,最好選擇陽明氣重的日子和時間,比如單日、上午,以及晴朗之日,不要在清明當天,以及有陰鬱之氣的日子和時間去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