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感恩
清明節中華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凝聚著多元文化的節日,它至少有六重含義。 一為節氣,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地球繞日,運行不息,清明節時,氣清景明,萬機勃發。 二為農事。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過了清明,開始農忙。 三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傳紀念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後面介紹)。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為拜火的遺風。後逐漸清明與寒食合為一節。 四為踏青。就是桃花盛開,民眾踏青郊遊。 五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種寓軍事於娛樂的節日活動。遼南京、金中都,從朝廷到庶民,仕女雲集,風氣極盛,表現了習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城民眾,還蕩秋千,嬉戲為樂。 六為掃墓祭祖。 總之,清明節期間,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又有融入歡樂的愉悅賞春;既有追思先人的憶舊悲酸,又有清新明麗的歡慶景象。 當然,清明掃墓是普遍的民眾社會心理。這種心理特徵是“感恩”。西方有感恩節,中國的感恩節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的倫理文化價值,應是“感恩”二字。 清明“感恩”來歷,还一个有個歷史故事。 據歷書記載:晉國公子重耳,早年患難,四處流亡,備受屈辱,歷盡磨難。賢士介子推同他患難與共。傳說重耳一日餓暈,介子推於是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重耳流亡十九年,六十二歲,回到晉國,做了君主,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在封賞舊臣時,介子推不求功祿,未受封賞,晉文公是忘了封賞介子推,還是另有考慮呢?史無記載,不得而知。介子推歸隱綿山,後來死去。晉文公為感恩介子推,傳說封此山為介山。 實際上,華人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主要是對先祖、對先賢、對先烈的感恩和敬仰。对先祖要感恩,对先贤要感恩,对先烈要感恩。感恩,则重在敬。儒家学说,重视“敬”字:“修德之功,莫大于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业、敬己。古人云:念念敬,时时敬,事事敬,处处敬。就是每念、每时、每事、每地都要敬。心存虔敬,行必谦恭;做人处事,谦虚谨慎。人们常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普遍真理。古人的修养箴言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值得记取。